高校数字素养通识教育是时代所需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四部委联合印发的《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关键任务之一。这不仅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更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国民数字素养已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新素养,并被视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通过强化数字通识教育来帮助学生构建坚实数字基础的重任。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化社会,更是为了培养他们引领未来发展的能力。
当前,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正积极投身于“数字素养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之中。无论是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还是全面推行涵盖多学科领域的“数字素养通识”课程与研讨活动,全国高校都在不懈努力地寻找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数智人才培养之道。
如何开展专业、科学兼具学校特色的数字通识教育?
高校数字素养通识教育,作为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数字素养能力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教育既具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高校在构建数字素养通识教育体系时,应从以下三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明确教育定位,确保广泛适用性
全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所有学生奠定一个坚实的数字素养基础,使他们无论身处哪个专业领域,都能灵活运用数字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规划需精准定位,区分于“专业通识教育”。直接移植专业通识内容并调整难度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往往难以满足通识教育的广泛性和基础性要求。应设计一套既全面又基础的课程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字素养知识。
构建全面体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数字素养不仅是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集合,更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背景下对个人能力的新要求。通识课程内容体系应全面覆盖数字技术的各个层面,同时特别强调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意味着课程设计不仅要包含技术原理和基础,还要融入大量实践案例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加强能力建设,打造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远不止于课程设置,它是一个围绕高质量数智人才培养的全方位体系。这要求高校不仅要有完善的教材、教法和教师队伍,还需搭建集教学、实训与应用创新于一体的能力平台。通过整合软实力(如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硬基础(如实验设备、技术平台),以及内容与能力、平台与服务的综合建设,打造出一个既能承担特色人才培养任务,又能持续输出和沉淀教学、应用成果的综合体系。
聚焦8大数字素养,构建开放成长型通识教育底座
美林数据协同国内高校大数据教学名师厦门大学林子雨老师,联合打造“高校数字素养通识教育平台”,聚焦数字素养8大能力体系,面向高校跨学科人才通识教育,构建从课程、资源到平台的数字素养赋能体系,为高校数智人才培养提供底座支持。
1课3体系,构建通识教育新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师林子雨凭借其15年的教学生涯感悟与对15本计算机畅销教材精髓的深刻理解,精心打造了《数字素养通识教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通识教育》一书。该教程旨在面向高校数字时代的需求,重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知识体系,通过计算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识的有机融合,探索大数据人工智时代数字素养课程新范式。
此书专为高校数字时代设计,是林子雨老师对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次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融合前沿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框架,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编程语言和技术工具的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以及AI思维上。《数字素养通识教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种挑战,实现传统计算机通识教育向现代数字素养教育的成功转型。
3库1平台,夯实数字底座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强化他们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能力,面向高校通识教育打造一个集专业课程学习、应用实训及创新探索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平台。平台深度融合了美林数据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丰富实践经验、项目案例与深厚的数据资源积累,构建了一个跨行业、多领域的产业数据与项目实训案例库,不仅能够紧密贴合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发展需求,还能精准匹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内容与高校区域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在平台能力建设上,实现教学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通过融入数据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从而成为教学改革与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与跨学科交叉的能力,以打造开放型能力成长平台为目标,平台创新性地整合了数据采集、处理、可视化、机器学习以及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工具,既包括开源解决方案也涵盖商业软件,且支持拖拽式与编码式双操作模式,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与能力提升需求的学生,全面促进其技能成长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校可以基于项目案例库、工具库、数据库等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项目开发,形成基础扎实、应用丰富、特色明显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好的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数智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精准就业的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匹配。
1训1赛,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美林数据始终以“数智人才高质量培养”为目标,在高校项目落地中,深化产学合作,与高校构建长远的赋能、创新与服务运营机制,共同为区域数智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以训赋能,结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数字素养通识教学目标,为高校提供“定制化师资培训”,从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应用能力等维度进行系统培养,企业导师与高校老师联合进行个性化课程内容开发,联合授课,构建双师队伍的基础上落地教学成果。
以赛创新,基于产业数据资源、项目案例与工具平台等三大资源库,联合高校面向学校、区域、行业组织各类创新应用大赛,以赛促学,激发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美林数据一直将“数智人才高质量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在高校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深化产学合作,与各高校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赋能、创新和服务运营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区域内的数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对接。
以训赋能:定制化师资培训,系统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的目标,美林数据特别推出了“定制化师资培训”服务。紧密结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以及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的要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涵盖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论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携手合作,通过共同开发个性化课程内容,联合授课,实现双师共育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确保了教学成果的高效落地。
以赛促创:激发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应用创新能力
依托于丰富的产业数据资源、多样化的项目案例库以及先进的工具平台支持,美林数据联合高校面向校内、区域内乃至整个行业组织了一系列创新应用竞赛活动。这些比赛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以赛促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成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数字素养通识教育平台,绝非仅仅局限于一个软件项目、一套课程资源或一项培训服务的范畴,它旨在构建一个深度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桥梁,构建一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全新生态。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它不仅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传承,更极大地提升了区域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担当,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肩负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重任,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普及,助力每一位公民在数字时代中自信地驾驭技术,积极参与并贡献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高校数字素养通识教育平台,正以其实战导向的教育模式与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引领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共同绘制出一幅数字时代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宏伟蓝图。
以产助教、以教促产,产学合作不是口号,而是美林数据在数智人才培养服务中始终践行的基础理念,聚集“高质量数智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共同为区域数字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保障。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数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