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高考成绩即将出炉,大家讨论的焦点也从高考作文题等各种考题,转移到了“学霸“们未来的专业选择上,毕竟年轻人们的职业规划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各个行业未来发展形势的信心。
比如说近5年来高考状元们的专业选择,就已经从传统意义上普遍被认为有“钱”途的经管行业,逐渐向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倾斜。
▲数据表格来源于公众号“蝶变志愿”
曾经被认为“辛苦“”没前途“的工科类专业,为什么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逐渐变成了尖子生们青睐的热门专业?
这就要先聊一聊“工程师福利”这个话题。
01#“工程师福利”带来了什么?
工程师红利,是指复杂劳动者或智力劳动者资源优势。即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中,工程师人口数量庞大,所占比例高,从而为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创造了有利的人才条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依靠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了整个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们将要迎来的是工程师红利时代。有人预测,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这意味着工程师将成为继“劳动人口”之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新力量。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的优势。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师科技人才队伍,现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创始人中,更是超过60%有工程师背景,员工中工程师占比高到35%。
苹果CEO库克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在美国,如果把模具工程师们叫到一起开会,可能连一个房间都填不满,但在中国,可能许多足球场才能容得下那么多人。”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为了继续延续“工程师红利“,现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都非常重视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给工科”硬核“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出高薪。
据智联招聘相关报告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理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无论在签约率还是在就业收入上,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02#工科专业新增数量遥遥领先
社会对于工科人才的重视也体现在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上。
据统计,教育部2021年度审批了31个本科新专业,其中工科专业14个,是数量最多的学科门类。“985高校”新增的97个专业中,工科专业51个,同样遥遥领先。
在“985高校”中,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北京师范大学新增4个专业,其中3个是工科;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这几所综合性大学,新增工科专业至少占新增专业的一半,有的新增专业全部是工科。足见目前工科专业之火爆。
而在新增的工科专业之中,又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最多。同时以数字、智能为标签的新增交叉学科专业仍在不断出现。比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计算及应用这两个分属管理学、理学门类的专业。2021年,分别新增42个、8个。
各大高校大量开设新工科专业,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旺盛的产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积极尝试“新工科“建设的表现。
03#“新工科教育“如何赋能数字人才培养
自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召开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以来,“新工科”成为全国高校工科教育的重点议题。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新工科”主要体现在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五个方面的“新”。
新工科与代表传统产业的老工科相对应,可以理解为在新技术背景下,随着传统工科的理论和应用升级所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新工科不仅是传统交叉类型工科的发展,还包括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化机械制造等一批新兴工科专业的应用。
那么,除了迎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开设相关专业,高校还能围绕新工科教育做哪些努力,让专业建设更好赋能数字人才发展?我们汇总了一些专家声音:
01、强调实践,持续塑造教育教学新形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王蕾老师认为,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实映射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特征,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当前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教的中心”向“学的中心”转移。比如推动课堂革命、加强实践实训培养比重等等。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更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彰显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习的“过程价值”远大于作为探索结果的“知识价值”。
02、与产业深度结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当前,国家正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新旧动能在加速转换,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组织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在内的各方开展深入合作,协同育人,让教学跟得上前沿实践的步伐,共同推动正在进行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基,站在跨越创新型国家历史门槛的重要时刻,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素质的大数据应用型人才。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工科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