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紧跟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号召,主动对接天津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智能科技产业高地”的发展需求,携手美林数据与中软教育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打造“教学-实践-产业”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生态,为区域智能科技产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在“人工智能+”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天津作为“智造之城”,正加速推进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建设。然而,产业快速升级与人才供给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企业急需既懂算法开发又通产业逻辑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实战化培养需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所源于1979年,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使命的本科院校,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面对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深刻认识到:传统实验室在支持复杂场景实践、对接产业真实需求方面存在短板,学生难以接触生成式AI、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学校联合美林数据与中软教育启动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建设项目,依托美林数据自主研发的Tempo人工智能实验平台,集成“工具库+实验库+项目库+实验箱”的全链条实践体系,构建“产业级工具+场景化案例+工程化训练”的全链条实践环境,系统化培养“懂技术、精应用、会创新”的复合型数智人才。
01、打造企业级实践环境
▶️硬件与软件协同
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配备Tempo人工智能实验箱、高性能计算设备及企业级人工智能开发实训平台,支持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模型调优-模型应用-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操作。
▶️全场景覆盖
通过Tempo人工智能实验平台的工具库与实验库,学生可开展生成式AI大模型训练(如智能聊天助手开发)、智能语音交互开发、计算机视觉质检系统构建等项目,深度体验产业级技术应用。
▶️低代码与高阶编程结合
实践环境既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又支持Python、TensorFlow等编程环境,降低学习门槛的同时满足高阶算法优化需求,适配不同层次学生能力。
02、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分层课程设计
以“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实践—场景应用”为主线,涵盖《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应用实践》《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提示词工程》《计算机视觉开发》《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等核心课程,融入金融、制造、交通等领域的行业案例。
▶️项目驱动教学
通过Tempo人工智能实验平台的项目库,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包括电力、运营商、金融、工业制造、交通、健康医疗、文体娱乐、房地产、消费、水务等领域的产业真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践项目,着重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技能与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技术逻辑与工程化能力。
03、师资与学生能力双提升
▶️教师赋能计划
美林数据为教师提供系统化、分层式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成式AI、大模型训练等技术趋势(如:引入DeepSeek大模型辅助教案自动生成与代码纠错功能,提升备课效率30%以上),并转化为教学实践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实践强化
通过“产业认知—技能实践—仿真实战”进阶式培养路径,学生通过企业级项目案例学习(如工业质检算法优化、智能客服系统设计等),逐步掌握技术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深度参与产业项目奠定基础。
▶️学生实践能力跃升
依托Tempo人工智能实验系列平台,年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教学600课时,覆盖《人工智能基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11门课程,支持60名学生同时在线训练,年服务2000人次,强化算法设计、模型优化等实践能力。
▶️产教协同创新
赋能学校在智能网联、智慧教育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实践,有利于为智慧校园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学科交叉融合
践行"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号召,促进学校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跨学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人才培养
作为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平台,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科技竞赛。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学科竞赛,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模式,助力区域智能产业发展。
以产促教,以教促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不仅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探索,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展望未来,美林数据将继续携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AI+”复合型人才,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院校能够加入到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行列中来,共同为智能时代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